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襄阳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产业绿色升级步伐加快。2024年,全市共实施34个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减少碳排放量近10万吨;开展企业环境问题深度治理专项行动,聚焦7个重点行业的300家企业,完成1698个环境问题整治;推进“百企升级计划”,创建A级企业3家、B级企业31家、绩效引领性企业15家;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1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1个、绿色供应链1个,省级绿色工厂71家、绿色园区3个;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评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能源结构转型取得突破。襄阳作为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城市,聚焦产业优化与能源结构转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39.4万千瓦,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构建起现代化绿色低碳工业体系。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至2024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8.57%,为绿色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绿色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推进小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实现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铁水联运的绿色物流模式有效减少了碳排放量;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全市拥有新能源公交车1171台,绿色公交车辆占比达93%,市民绿色出行率达78.4%;严格落实工地扬尘治理措施,创新实施“绿色工地”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机制。绿色出行、绿色施工成为城市新风尚。
生态价值转化之路越走越宽。保康县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旅游,建成尧治河、五道峡等5个国家4A级景区;谷城堰河村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全村游客接待量突破8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林业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节点回望,襄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
从制度创新到精准治污,从流域共治到全域增绿,从产业转型到价值转化,襄阳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襄阳将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完善生态机制、加快绿色转型,让良好生态成为襄阳最持久的竞争力。汉江之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续写着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