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今天是: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发改动态
新画卷 大格局——“十四五”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生态篇
信息来源: 襄阳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3 09:11

秋日清晨,东津新区浩然河畔,数十只白鹭展翅掠过河面,而后轻轻落在芦苇丛里。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群对环境颇为挑剔的“监测师”,如今已成为城市新中心的“常客”,也成为襄阳“十四五”生态答卷的鲜活注脚。

“十四五”以来,襄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生态立市”理念融入发展基因,在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生态美”与“经济活”同频共振。作为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正以绿色崛起的姿态,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制度筑基 铁腕治污

生态保护撑起“大格局”

作为汉江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城市,襄阳深知“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五年,多部生态环保地方性法规接连落地,如《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守护母亲河,《襄阳市鱼梁洲生态保护条例》呵护“城市绿心”,还有《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分区管控、“一企一策”、“一票否决”、举报奖励、污染防治攻坚考核、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大气治理的智慧手段成了“千里眼”。通过整合工业企业在线监测、用电监控、视频监控、激光雷达扫描、走航车监测以及蓝天卫士视频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2025年,借助这一系统交办、处置问题651个;2023年以来,谋划并完成工业企业大气治理项目1702个;2024年,PM2.5浓度降至44.8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优良天数达284天,为历年最多;重污染天数仅3天,为历史最少。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7.9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41.6微克/立方米)下降8.9%;优良天数达220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率为80.6%,8月、9月实现“全优良”。襄阳连续2年获评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襄阳蓝”成为市民朋友圈里的“常客”。

牢牢守住土壤安全防线。完成212宗地块的土壤环境调查,对43家企业的土壤、11家企业的地下水风险隐患实施动态监管,强化腾退地块的土壤环境监管。全市共有37宗地块被纳入优先监管清单,其中36宗已完成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与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2年均达100%。

严守执法刚性底线。襄阳持续完善执法惩戒机制,强化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十四五”期间,全市共立案查处1386起环境违法案件,下达处罚决定941件,移送环境污染犯罪案件30件。同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定期筛查机制,完成索赔金额125万余元。群众关心的噪声、异味、污水等问题,均得到妥善解决。

江清岸洁 流域共治

长江大保护绘就“新名片”

汉江清,襄阳兴。作为长江最大支流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襄阳将长江大保护责任扛在肩上,打赢了一场场流域治理的硬仗。

流域安全是底线。襄阳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全市工业园区、化工企业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了208个水环境问题;持续推进排污口整治工作,990个汉江排污口以及唐白河、沮漳河等重点支流的86个排污口整治任务均已完成;建立了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一口一策”管理模式,并将其纳入国家信息化监管平台。同时,建立雨洪排污口动态监测网络,长效保持“水清岸绿”。对滚河、蛮河等重点流域实施水质提升攻坚行动,强化对支流沟渠、村庄污水、污水处理厂及养殖污染的精准管控,水质逐步稳定。

如今的汉江水愈发清澈。1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6年达100%,28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2年达100%,9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漳河水质达到Ⅰ类,汉江干流以及北河、南河、沮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淳河入选2025年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汉江襄阳段水质稳居全省水环境质量第一方阵,全力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流域治理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襄阳制定《襄阳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初步形成“襄宜荆荆”四地协同立法保护沮漳河流域的体制机制;与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建立汉江干支流跨区域联防联治协作机制;与荆门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襄阳的流域共治经验正在向外输出。

农村水环境“提档升级”。“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162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到65.9%,完成1287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和46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被纳入中央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的66个黑臭水体预计“十四五”末基本消除。

绿满城乡 生态修复

全域增绿锻造“底色板”

“城市绿心”草木繁茂,街心公园百花争艳,乡村庭院瓜果飘香……“十四五”期间,襄阳以“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为笔,将绿色绘就成城市最浓的底色。

国土绿化按下“快进键”。城区实施“留白增绿”,推进立体绿化、老旧小区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朝着生态宜居目标迈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96%,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矿山复垦复绿成效显著,完成岘山1430亩矿山山体和火石山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城市伤疤”变身绿地公园。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图斑面积195.52公顷。保康县获评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谷城县“生态美县”建设被中华环保联合会评为“美丽县城”典型案例。

城市生态品质持续提升。鱼梁洲“城市绿心”建设步伐加快,全岛绿化面积达1329万平方米,占比超75%,成为热门打卡地。汉江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全市湿地总面积达155.5万亩,位居全省第四。宜城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连续两年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截至目前,该公园已记录到114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1种。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荣获第七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入选全省湿地保护荆楚样板试点建设单位。5处湿地被列为全国重要候鸟迁徙停歇地。

“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2024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69%,超出省定目标9个百分点;开展4项固体废物管理课题研究,建成862个“无废细胞”,征集并推广6类“无废细胞”典型案例。谷城经济开发区、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入围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生态创建形成“梯队效应”。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创建4个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拥有国家级、省级生态镇村628个;创建了31个国家级森林乡村、10个省级森林城镇、60个省级森林乡村,建设了179个市级森林乡村、814个县级森林乡村。

“点上出彩、线上结果、面上开花”,襄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绿色转型 协同增效

生态优势转化为“新动能”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襄阳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产业绿色升级步伐加快。2024年,全市共实施34个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减少碳排放量近10万吨;开展企业环境问题深度治理专项行动,聚焦7个重点行业的300家企业,完成1698个环境问题整治;推进“百企升级计划”,创建A级企业3家、B级企业31家、绩效引领性企业15家;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1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1个、绿色供应链1个,省级绿色工厂71家、绿色园区3个;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评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能源结构转型取得突破。襄阳作为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城市,聚焦产业优化与能源结构转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39.4万千瓦,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构建起现代化绿色低碳工业体系。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至2024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8.57%,为绿色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绿色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推进小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实现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铁水联运的绿色物流模式有效减少了碳排放量;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全市拥有新能源公交车1171台,绿色公交车辆占比达93%,市民绿色出行率达78.4%;严格落实工地扬尘治理措施,创新实施“绿色工地”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机制。绿色出行、绿色施工成为城市新风尚。

生态价值转化之路越走越宽。保康县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旅游,建成尧治河、五道峡等5个国家4A级景区;谷城堰河村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全村游客接待量突破8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林业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节点回望,襄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

从制度创新到精准治污,从流域共治到全域增绿,从产业转型到价值转化,襄阳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襄阳将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完善生态机制、加快绿色转型,让良好生态成为襄阳最持久的竞争力。汉江之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续写着更加壮丽的篇章。


 
 
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襄城区铁佛寺路57号(原襄阳市广播电视大学院内) 联系电话:0710-3534576 邮编:441021
派驻纪检组电话:0710-3511289    地址:襄城区荆州街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6000040 鄂公网安备:42060602000370号 鄂ICP备19012107号-4 网站地图
总编辑:陈波 责任编辑:高其峰